來源:地球知識局2023-03-14 07:01:18
北京時間3月10日晚,中華人民共和國、沙特阿拉伯王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在北京發表三方聯合聲明。三國宣布,經過幾日談判,沙特和伊朗達成一份協議,包括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系,在至多兩個月內重開雙方使館和代表機構,安排互派大使,并探討加強雙邊關系。三國表示愿盡一切努力,加強國際地區和平與安全。
兩國放下多年嫌隙,握手言和
和平的氛圍不僅有利于地區穩定
也能使全球資源貿易更通暢▼
消息一經傳出,不僅阿曼、土耳其、黎巴嫩、伊拉克等中東地區國家發表聲明,對三方聯合聲明表示歡迎,而且美國白宮也對此表示歡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過發言人發表聲明,歡迎沙伊同意恢復外交關系的決定,并對中國協助相關協商表示感謝。
▼
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沙特與伊朗這兩個中東大國之間的關系便起起伏伏,時常因各種各樣的小事爆發口水戰,兩國甚至還多次斷交,可以說沙特與伊朗一度是水火不容的死對頭。
緣何沙伊這對隔海相望的鄰居矛盾重重?為何其他國家試圖斡旋沙伊改善關系都效果不彰,而只有中國撮合沙、伊呢?
沙特與伊朗位置所在▼
教派、政體與路線之爭
自1932年統一內志與漢志建國以來,坐擁麥加與麥地那兩座伊斯蘭教圣城的沙特一直自居為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四處推廣其信奉的遜尼派伊斯蘭教分支——瓦哈比派。
“圣地“在此,萬人來朝
信仰重地,大聚大團結
(圖:shutterstock)▼
該派教義主張清除伊斯蘭中類似民間信仰的部分,反對異端行為,如世俗化、圣人崇拜、圣墓崇拜等,皆不為其所容忍,更不用說什葉派等非遜尼派的教義與主張了。沙特王室信奉瓦哈比派,自然和超九成人口為什葉派的伊朗難以同頻。
畢竟遜尼派與什葉派因哈里發繼承問題連內戰都打了好幾回,因此結下了超千年的血海深仇。正因如此,一點百姓間的小沖突就可點燃沙特與伊朗兩國上下的怒火。
中東這塊地方有亂的根基
更有亂的沖動,還有“亂的使命”▼
1943年,一位名叫艾卜·塔利卜·雅茲迪的伊朗朝圣者涉嫌在麥加朝覲期間向天房投擲嘔吐物,沙特方面遂將其拘捕并處決,伊朗方面對此極為不滿,決定斷交。
“為世人創設的最古的清真寺
確是在麥加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導”
(這都敢吐口水? 圖:壹圖網)▼
直到3年后,時任沙特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寫信給伊朗沙阿(即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兩國這才復交。
沒有過不去的仇恨,但有必須要握手言和的共同利益
(左為時任伊朗國王,右為沙特國王)▼
隨著1966年時任沙伊君主費薩爾與巴列維開展互訪,和平解決了沙伊有關波斯灣島嶼的爭端,兩國關系逐漸向好,伊朗還支持沙特組建伊斯蘭世界聯盟與伊斯蘭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促進伊斯蘭世界的團結。
巴列維在60年代在伊朗領導了自上而下的白色革命,促成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政治改革,并通過國有化某些產業來實現國家現代化,給予婦女選舉權,冀以此使伊朗成為世界性的大國。
1963年的“全民投票”中
雖然女性沒有被正式允許投票,但擁有了投票權
(不符合伊斯蘭傳統的 圖:wiki)▼
飄飄然的巴列維寫信給費薩爾,敦促他也領導沙特實現現代化:“我的兄弟,請現代化吧。開放你的國家。讓男生和女生可以一起上學。讓女性可以穿迷你裙。開放迪斯科舞廳?,F代化起來吧,否則我無法保證你可以一直安穩地坐在你的王位上。”
左滑查看多圖▼
在對巴列維的回信中,費薩爾寫道:“陛下,我感謝你的建議??煞袢菸姨嵝涯?,你不是法國的沙阿(伊朗君主),你也不在愛麗舍宮里。你在伊朗,你的國家90%的人口是穆斯林。請別忘了這些。”
然而,歷史似乎站在了費薩爾一邊。巴列維的白色革命雖有一定成果,但一些土地改革計劃的失敗,民主改革的缺失以及來自地主及宗教團體的劇烈反對,最終觸發了導致巴列維王朝垮臺的1979年伊斯蘭革命。
君主制自此在伊朗成為歷史
社會現代化的改革也在意識形態的對抗中戛然而止
(圖:壹圖網&wiki)▼
在伊朗由君主制轉向共和制,且意欲對外輸出革命后(時任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認為君主制違背伊斯蘭教原則),海灣阿拉伯君主國都坐不住了,擔憂自己的王位不穩。
霍梅尼的上臺讓伊朗成為海灣國家里的“異類”
鄰國君主們的位子坐得沒那么安心了
(圖:wiki)▼
1980年,薩達姆·侯賽因治下的伊拉克發兵入侵伊朗,兩伊戰爭爆發,海灣君主國一見有削弱新生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機會,立馬打錢給薩達姆,其中沙特承諾向伊拉克提供價值250億美元的援助,并鼓動科威特、巴林、卡塔爾以及阿聯酋也向伊拉克提供財政支持。
財大氣粗的海灣君主們毫不吝嗇地資助了“明面上的槍桿子”
(既能解恨拿地,又能獲得利益 圖:壹圖網)▼
對此,伊朗在兩伊戰爭期間不僅在口頭上威脅沙特和科威特,若不住手,將面臨嚴重后果,甚至還在1984年派出兩架F-4戰斗機飛入沙特領空,意圖轟炸油輪,沙特皇家空軍F-15戰斗機遂升空攔截并擊落了這兩架F-4。
上為伊朗F-4戰斗機
下為沙特F-15戰斗機(圖:wiki)▼
1987年,伊朗的什葉派朝覲者在麥加朝覲期間舉行反西方的示威游行,并與沙特阿拉伯安全部隊發生暴力沖突,導致400多人死亡,其中大多數人是伊朗公民。
兩國本已緊張的關系進一步惡化...
(圖:albawaba)▼
此事一出,憤怒的伊朗民眾于當年8月1日發動“傳統藝能”,沖擊了科威特與沙特駐德黑蘭大使館,還亂拳打死了一位沙特外交官員?;裘纺徇€呼吁沙特民眾起來推翻沙特王朝,為死去的朝覲者報仇。
位于德黑蘭的“麥加事件”紀念碑
(圖:wiki)▼
作為回應,沙特于1988年4月與伊朗斷交,并大幅削減了每年分給伊朗的朝覲人數配額。
可以說,在伊斯蘭革命后,伊朗與沙特之間的矛盾愈來愈大,已不僅局限于教派沖突,連意識形態領域也分歧重重。
雖然1991年沙伊復交,但在進入21世紀后,兩國關系仍然因為這些問題起起伏伏:
2015年2月,兩位伊朗青少年在沙特吉達機場遭沙特警方性騷擾;
從個人身體權,教義,法律,國家形象等方面都不能忍
(圖:al-monitor)▼
同年9月,麥加朝覲期間發生踩踏事件,導致包括464名伊朗人在內2000多人死亡,伊朗政府指責沙特當局因對此事負責,而沙特王室則有人在社交媒體上放話,稱要禁止伊朗人前往麥加,“以保護朝圣者的安全”。
一年一度的朝圣之旅終于來了
虔誠的心早就按捺不住了▼
這些事還沒翻篇,沙特在2016年1月初處決了該國知名的什葉派神職人員奈米爾之后,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宣布對沙特進行一場“神圣報復”,憤怒的伊朗示威者襲擊了沙特駐伊朗大使館。
發展到襲擊大使館的程度,又沒得到妥善處理
結局一般就是說再見了 (圖:wiki)▼
此后,沙特切斷了與伊朗的外交關系。與此同時,兩國在也門開打代理人戰爭:沙特支持的也門政府VS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
沙伊關系就這樣熱一天冷三天,最后徹底冷了下去。
斗爭不斷,但學會了不在本土動火▼
他國操盤
值得注意的是,沙伊關系并不單單是兩國關系那么簡單,其中還有如以色列、美國以及俄羅斯等其他國家的操盤,施加影響力。
具體來看,沙特與伊朗對以色列的態度對兩國關系有不小的影響。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巴列維王朝治下的伊朗因自己非阿拉伯國家,波斯人又曾拯救過淪為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在1950年便選擇承認以色列并建交,伊朗也因此成了土耳其之后第二個承認以色列的國家。
居魯士對猶太人的“解放”促進了猶太教的形成
因而被猶太人尊稱為“涂圣油的王”
(居魯士釋放“巴比倫之囚” :wiki)▼
同作為中東地區阿拉伯世界邊緣的國家
拉拉手話話家常是很合理的
(1950年伊朗外交大臣到訪以色列總統家中 圖:wiki)▼
不過,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后,伊朗與以色列斷交,并宣稱后者是一顆即將被消滅的“毒瘤”。
關系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營關系的人
(推倒沙阿雕像 圖:wiki)▼
時代變了 (圖:wiki)▼
盡管沙特因巴勒斯坦問題一直拒絕承認以色列,但在進入21世紀后,沙特逐漸和以色列有了越來越多的互動,沙以關系開始解凍:
2005年,沙特宣布解除對以色列貨物與服務的禁令;
2018年,沙特開始允許外國航空公司執飛的連接以色列與其他國家的航班飛越沙特領空;
2020年11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密訪沙特,并會晤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
兩國雖在明面上沒啥互動
暗地里可沒少“眉來眼去”
(左:內塔尼亞胡 右:穆罕默德·本·薩勒曼)
(圖:壹圖網)▼
雖然沙特與以色列兩國沒有任何官方外交關系,但兩國之間存在為時已久的情報與無人機合作,而沙以兩國之所以有這樣的合作,是為了對抗兩國在中東共同的對手——伊朗。
此外,沙特與以色列兩國還都是美國在中東的盟友,美伊自伊斯蘭革命后便交惡至今,為了遏制伊朗核計劃,美國對伊朗施加了一輪又一輪的制裁,兩者間有關恢復履行伊核協議的談判至今無果。
在此情形下,美國與以色列自然不會主動推動沙特與三國的共同對手——伊朗改善關系。
“無所謂,我會為小弟選擇伙伴”
(圖:shutterstock)▼
至于俄羅斯,也難以在沙特與伊朗之間保持中立:俄伊存在密切的軍事合作,俄羅斯向伊朗出口坦克、步兵戰車、戰斗機等大大小小的武器裝備,伊朗則在俄烏沖突爆發后向俄羅斯出口無人機。
雙方各取所需,何況還有著共同的對手
(在莫斯科展出的伊朗無人機模型 圖:shutterstock)▼
如此看來,只有這些國家之外的國家才有能力在沙伊之間斡旋促和了。
光明前景
中國作為域外大國,同時與沙特以及伊朗保持了良好關系。具體來看,中國與伊朗和沙特是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同時也是伊朗和沙特最大的貿易伙伴國,這些無疑使得中國和身陷沖突中的沙伊形成了極為重要的信任關系。
與此同時,中國與沙、伊兩國高層互動頻繁。2022年底,首屆中阿峰會、中海峰會在沙特舉辦,會上中國和海合會同意積極保障供應鏈韌性以及糧食、能源供應安全,在清潔能源、高科技、航天等領域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
頻繁的貿易往來,緊密的外交互動
建立起了可靠的互相信任關系
(簽署投資協議 圖:SPA)▼
今年2月,中方又接待了伊朗總統萊希訪華,兩國發表聯合聲明,稱愿共同努力落實中伊全面合作計劃,繼續深化在貿易、農業、工業、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合作。
和平的環境下,尋找可靠的伙伴進行合作貿易
為國民謀福利才是治國根本
(伊朗總統萊希 圖:Iranian Presidency)▼
這些都表明中國越來越重視中東地區,而且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愈來愈強。
“對伊朗來說,這是為了擺脫外交孤立。對中國來說,這是為了加深他們在該地區的參與,并表明它不僅僅是一個能源消費國。對于沙特人來說,這是關于美國人的(指當沙特政府在要求美國向沙特提供新的安全保障時,沙伊復交給了沙特更多談判籌碼)。” 美國外交關系協會伊朗問題專家、美國國務院前官員和前外交官雷伊·塔基說道。
值得注意的是,沙伊復交不僅局限于重開使館,恢復安全、經濟、貿易、投資、技術、科學、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合作,而且有助于整個中東的局勢穩定。
在也門,沙特正尋求永久?;?,結束與受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之間的戰爭。沙伊復交可能會促使伊朗削減向胡塞武裝運送的武器,有助于結束也門的戰爭。
不失為一個從“泥潭”脫身的好契機
(圖:Flickr)▼
在敘利亞,沙特長期以來一直支持遜尼派武裝與敘利亞政府作戰,而敘總統阿薩德則得到了伊朗和俄羅斯的支持。隨著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國家希望與敘利亞政府重建關系,敘利亞戰爭已陷入僵局多時,各方或坐下來談判解決爭端。
敘利亞的民眾一直在等和平
(圖:shutterstock)▼
此外,沙伊復交也可能有利于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安全與穩定,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民兵在這些地方很活躍。
歐美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促成沙伊復交是中國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