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回答民營企業相關問題時李強表示,去年有一段時間,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對民營經濟發展的不正確議論、言論,使一些企業家心存憂慮。其實在發展民營經濟問題上,黨中央的方針政策一直是十分明確的,“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p>
眾所周知,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民營經濟已具有“56789”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應該說,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之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極端重要性,早已被歷史和現實所充分證明,它已內化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常識。
過去一段時間,受疫情沖擊和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部分民營企業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針對民營經濟發展的一些不正確議論、言論,也的確給一些企業家帶來憂慮和困擾。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中國民營經濟下一步到底如何走,新一屆中央政府又如何“提振民企信心,支持民企發展”,社會各方都迫切希望看到一個清晰的答案。
總理在記者會上的回答,準確說是重申,直接、精準回應了社會的期待?!皟蓚€毫不動搖”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是長久之策,過去沒有變,以后更不會變。這些原則的強調和對民營經濟發展前景的判斷,一方面給企業家們送上了定心丸,另一方面,也有力駁斥了對民營經濟發展的不正確議論。
從民企發展的空間來看,總理同時指出,我國具有超級規模的市場需求,現在還有很多新領域需要大家去開拓,還有很多新賽道需要大家去參與。實際上,這在寄語民營企業的同時,也是在重申一個常識: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對民營經濟的依賴和需要不是更弱了,而是更強了。只有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越來越好,發展空間越來越大,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才能充分發揮,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才能行穩致遠。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史一再證明,中國經濟增長、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等幾乎所有關乎社會進步發展的領域,都離不開民營經濟的支撐。而且,凡是民營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就業就比較充分,市場發育就比較成熟,經濟就充滿生機活力,人民生活就比較富裕,社會也就比較和諧穩定。
這些歷史經驗都直觀地表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與實現國家富強和民眾幸福的社會總發展目標是高度契合的。
事實上,在民營經濟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盤深度融合的今天,民企的發展走向,已不單單是企業家關心的問題,而是關系到到整個社會對未來的發展預期??偫碓谡劦街袊洕熬皶r,用了“長風破浪,未來可期”八個字來形容,而“旗幟鮮明、堅定不移”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正是助推中國經濟穿越風雨、長風破浪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