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體育的魅力大抵分為兩類:一類是源于高水平的對抗以及毫厘之間的勝負差距所帶來的感官刺激;另一類則是在成長道路上由青春熱血構筑的感情羈絆。
舉辦7年之久的“Jr. NBA校園籃球聯賽@上海”,就屬于后者。
3月12日,一場高中男子籃球的較量在上海體育館內展開,最終上海南洋模范中學(南模中學)58-52戰勝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交大附中),時隔兩年再度收獲該項賽事的冠軍。
“比賽開始前,無論是教練講戰術還是我們熱身的環節,我的腿都還有點抖,直到跳球開始后才慢慢恢復。”榮獲決賽最杰出球員的俞牧州,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這樣說道。
以往,各個學校為自己的主隊吶喊助威本是校園籃球獨有的青春色彩,只是俞牧州和他的隊友過去三年都沒能體驗到。
直到今年,當穿上印有?;誘恤的學生們再次踏入球館,喊出每個學校獨特的口號,甚至早已畢業的學長學姐來到場邊加油助威,屬于校園籃球的熱血,終于回來了。
互相促進的“宿敵”
“沖進場內的時候感覺自己特別帥,大家歡呼聲也很高,就很享受這樣的氛圍。”談到賽前的入場儀式,交大附中球員王鳴軒覺得既興奮又震撼。
興奮的,不僅是決賽舞臺實力相當的對手,更是現場涌現的2000名觀眾。而震撼的,則是CBA級別的專業場館,沖入賽場時兩側噴出的干冰,觀眾席全暗后的現場燈光秀,以及MC喊出自己名字后球迷的歡呼聲......
一位多年跟隨CBA球隊的記者同樣被這樣的畫面震撼:“很多CBA球隊的開場儀式都沒這個專業。”
雖然只是一場高中聯賽,但決賽的對陣雙方都對得起如此隆重的開場。一方的南模中學是上海傳統籃球名校,張大維、姚明等人都曾畢業于該校;另一方的交大附中則是上海中學籃球的“新貴”,二者可謂上海校園籃球的巔峰戰力。
值得一提的是,交大附中正是在兩年前的Jr. NBA決賽中擊敗南模中學,成為“王朝終結者”。按照交大附中學生鄒昊鵬的說法:“兩支球隊近幾年有一種宿敵的感覺。”
雖然交大附中男籃教練楊廣覺得“宿敵”二字太過沉重,但并不否認兩隊在球場上相互促進的作用,“這樣的良性競爭對上海的校園籃球是好事。如果沒有我們,他們不會積極準備比賽,調整戰術,調整理念。如果沒有他們,我們許多比賽都是贏五六十分。”
這種說法從Jr. NBA聯賽中得到佐證——在集結了上海地區公立及國際學校在內的共計12支滬上頂尖的高中男子球隊的比賽中,兩隊都以5戰全勝晉級,即便打到半決賽兩隊都沒遇到什么阻礙,南模中學贏了外事學校31分,交大附中則贏了五愛中學18分。
不過強強對決并沒有想象中的比分交錯上升,南模中學一開始便在防守端頻頻造成交大附中失誤,半場一度領先21分。
“我們可能不太擅長打一些逆風局,之前的比賽我們一直都處于領先,遇到這種逆風局可能會有些不太適應。”中場時鄒昊鵬分析著球場形勢。
但看似失去懸念的比賽又在第三節峰回路轉,這一節交大附中堅決抓轉換進攻,他們一節便將分差追到只剩10分。隨著第四節末段沈文鈞跳投命中,比分一度追到只差6分。
如果不是南模中學俞牧州和侍恒宇兩大內線,在最后時刻連續搶到前場籃板,交大附中有機會完成一場神奇的逆轉。
賽后一名交大附中的球員復盤比賽時說:“我們就是剛開始坑挖得太大了,不然肯定能追回來。”
如何應對壓力,是一堂必修課
當終場哨響之時,比分定格在了58-52。對于場均得分接近70分的兩支球隊來說,這樣的比分并不算高。
談到原因,楊廣給出解釋:“孩子們終歸不是很成熟,心態狀態起伏會很大,這其實也是我一直很擔心的事。”
對于兩隊大多數球員,本場比賽或許是他們高中生涯參加過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比賽。
2000名現場觀眾的吶喊聲,讓王鳴軒甚至聽不清教練在場邊的戰術布置,俞牧州則同樣感慨:“感覺熱身的時候,大家上籃和投籃的勁都使大了。我還有一個隊友,賽前不知道是在勸別人還是在自言自語,就一直說要放輕松。”
第一節比賽,南模中學的陳天樂上丟了一個籃,隨后的幾個回合里,他始終盯著自己的右手,仿佛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侍恒宇同樣在比賽中遭遇難題:“現場觀眾讓我們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所以今天我們的罰球很臭,很多球都沒有罰進。”
事實上,兩隊教練早已預料到決賽會發生的情況。為此南模中學在罰球訓練的時候,刻意讓隊員們制造聲響干擾罰球隊員,而交大附中則在前一天的踩場環節訓練了很長時間。
對于這批學生球員來說,日常比賽已經積累了不少籃球場上的經驗,但如何將擁有觀眾的場外壓力變成球場動力,則需要球員們臨場不斷摸索。
“印象最深的是我剛上場防守,斷掉球后打成了一個2+1,場邊的觀眾就開始用充氣棒咚咚咚地敲,當時我就感覺氛圍一下子上來了。”回憶整場比賽,王鳴軒印象最深的還是與球迷的互動。
賽后采訪環節,幾乎每位球員都提到現場觀眾對自己的影響,里面夾雜著緊張也包含著興奮,就像侍恒宇所說:“籃球比賽是一項團隊運動,更是一個體育競技項目,它不只有輸贏,還有和隊友們在場上拼搏時的這種感受。”
談到這場擁有2000名觀眾的校園籃球比賽,楊廣也一臉笑意:“比賽對我們最大的提升就是‘學練賽’的結合。我們教學中經常談到學和練,校園籃球也更多的是專注于課堂里的學和校園內的練。”
“這樣的比賽讓我們的賽事體系更加完備,球員想在學和練之后還有進一步提高,這種比賽是重點,同時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常大。”
校園籃球,勝負只是比賽的一部分,參賽的另一層價值是讓球員學會如何應對壓力,無論是與對手過招還是應對場外的干擾,都是校園籃球不可或缺的一環。
舉辦一場擁有2000名觀眾的校園籃球賽,不僅彌補了過去幾年球員們的遺憾,同樣也為現場觀賽的觀眾帶來了不同的體驗。
鄒昊鵬曾現場觀看過NBA中國賽,但他覺得為校隊吶喊時更加投入,“NBA中國賽是一種觀賞,但這次比賽不光是一種視覺盛宴,還帶著一種加油助威的感覺,因為我的室友就是校隊球員,我是來給他應援的。”
相比于職業聯賽,校園籃球最大的特點在于它與球迷有更緊密的紐帶——為球隊加油的是同學,是家人,是畢業已久的校友。
決賽這場,王鳴軒的母親陳莉帶著一家子前往現場助威,“我和他爸、外公外婆、他姨父都來了,這次算是全家總動員,甚至連我們的鄰居都來一起給球隊加油。”
為了這場比賽,陳莉特意穿了紅色的鞋子,外婆則選了紅色外套,“我們當然希望球隊贏球,但我覺得他們不要太在意輸贏,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包括他自己也覺得,身邊人給他鼓勵的那種氛圍,讓他覺得很溫暖。”
球館另一處則坐著兩位老人,二人并非某位學生的家長,而是學校的校友。
78歲的陳洪介紹道:“我是1957年進南模中學的,當時球隊就已經有校隊了,那個時候的教練姓趙。我們已經很久沒現場看球了,聽到有這個機會就趕來了。”
當陳洪給記者普及上海體育館1973年建設時采用50個千斤頂進行整體提升的施工方案時,很容易給人時空上的感慨——此刻的籃球不僅是一場比賽,反而更像一條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串聯在一起。
因此校園籃球的意義不僅是一場比賽的勝負,更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核。
就如Jr. NBA聯賽希望通過比賽連接更多同學,也是為了讓這種更加豐富的聯賽體系感染更多沒有站上賽場的普通學生,去了解運動并且從這份對運動的熱愛中領悟到更多的體育精神。
南模中學教練孟家森賽后談到一個細節:“我們南模中學有接近百年的傳統,每天下午球隊訓練的時候球場旁邊全部都是學生,學生們一邊做作業一邊看球員訓練,這已經成為我們校園的一個景點。”
也許,這就是體教融合最美的圖景。